首页 > 正文
大足:转型版小草莓成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把草莓秧苗一株株分别移植到一个个小花卉盆里栽种,放在窗台或通风向阳的地方,只需要每隔十天半月浇一点淘米水,就会长得很好并开花结果,整个过程中既可以当欣赏的花卉植物,还可以品尝到自己管养的新鲜草莓哟!”李刚指着身边的一堆“甜宝草莓”苗和盛满泥土的小花卉盆,自信满满地向站在他身边的驻村工作队干部笑着介绍。

  “别不信,这个被我称为‘转型版’的小草莓,一旦运送进城里,一盆能卖5、6元呢!”话音刚落,李刚已把一株草莓秧苗熟练地栽进花卉盆里。

李刚(左)把草莓装小桶运进城区卖。特约通讯员 蒋文友 摄

  11月17日,S303线大足区龙石镇青山村2组玉河冲段,宽阔平坦的炒油路两边,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大棚成方连片排成列的30亩草莓基地里,近4万株以“甜宝”为主,间或少量“桃熏”“白雪公主”品种的草莓,在一条条笔直的田垄上长势喜人,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力量。

  大足区龙石镇青山村,原本是市级贫困村,近年来,在上级相关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在驻村工作队和青山村村支两委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引进成功人士回村发展,不但成功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还正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为契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加强对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谋划设计。特别是在产业兴旺的基础上,美丽乡村建设步履铿锵,犹如一幅幅清新别致的乡村图画,悄然铺开。

驻村工作队队员朱成森(中)在李刚的草莓基地问询务工村民增收情况。特约通讯员 蒋文友 摄

  说起李刚的草莓,不得不说该村的驻村工作队,3名干部本着“干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帮着村民富”的工作思路,极力动员年少时因当地硬件设施较差而外出学习种植草莓技术发家致富的李刚回乡建设冬暖式草莓大棚园,通过“基地+种植户+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带动不少村民参与进来,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据了解,李刚草莓基地正常用工10多人,工期300天,日工资60元,工人年收入1.8万元。在草莓栽植和收获时,雇佣季节工20多人,工期100天,工人人均收入6000元。

  当日上午11时许,在李刚草莓基地里,2组64岁村民覃少花与74岁的谢召富手拿剪刀有序的分拣草莓苗,这样忙碌的景象,每天十分常见。

 

驻村工作队队员祝松平(右1)与朱成森(左2)在李刚的草莓基地查看草莓生长并与家门口务工的村民交谈勤劳致富增收情况。特约通讯员 蒋文友 摄

  “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有六十块钱,比在家里闲着强,还离家近,不耽误回家做饭。”村民覃少花一边分拣草莓苗进框一边说,像她这样干分拣的村民多达十个。与覃少花不同,在大棚旁边把一株株草莓细致地栽种到花卉盆里的村民并运送进城贩卖村民一天能挣上百块钱。跟随李刚的脚步,来到简易的办公室屋檐下,2个村民半蹲在一大篓草莓秧苗和不计其数的小花卉盆前,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栽种转型上市的草莓苗。在这里,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都说,自从草莓大棚建成后,他们就常年在这里打工,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感觉很满足、很幸福。

  小草莓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青山村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脱贫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驻青山村第一书记唐生彬告诉笔者,下一步,他们工作队将动员更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加强品牌管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引领草莓、花椒与培育黑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强村富民,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让青山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编辑: 龚正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9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