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出”大批名家 重庆市文学公开刊物《红岩》创刊70周年

  原标题:70岁《红岩》还很年轻,要百尺竿头思更进

与会嘉宾翻阅《红岩》杂志。记者 赵迎昭 摄/视觉重庆

  “上世纪50年代,郭沫若、沙汀、艾芜等作家纷纷在《红岩》发表诗文,汇聚名篇佳作和文学经典。”

  “《红岩》复刊以来,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发现和培养了傅天琳、李钢、莫怀戚等一大批本土的青年诗人、作家。”

  ……

  10月28日,近50名作家、学者、编辑汇聚一堂,庆祝我市唯一的文学公开刊物《红岩》创刊70周年,述说自己和《红岩》的情结,寄语《红岩》未来发展,祝福《红岩》越办越好。

  佳作荟萃

  《红岩》“走出”大批名家

  《红岩》杂志从1951年创刊至今,累计出刊242期,刊发作品字数达7700万字。历经70年风雨历程,从无到有,又从停办到复刊,书写了一段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华章。

  “春风抚过果林,多少生命苏醒……”座谈会会场外,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出版的上百余本《红岩》吸引了与会嘉宾的关注。其中,1979年第一期——即《红岩》复刊后出版的第一期中,就刊发了当时尚属“初出茅庐”的著名诗人傅天琳创作的《从果园到大海(组诗)》。

  座谈会上,红岩文学杂志社原编辑部主任黄兴邦说:“《红岩》自1979年复刊以来,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发现和培养了傅天琳、李钢、莫怀戚等一大批本土的青年诗人、青年作家,也编发了像周克芹、叶辛、何士光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家的作品。”

  《红岩》对作家尤其是对本土作家的培养,让与会作家为之感动。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市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说,他的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下半部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命运的迁徙》,都是在《红岩》首发。

  小说家宋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与《红岩》的缘分始于2005年,散文《身体的旅行》是他首篇在《红岩》上发表的文章。此后,《红岩》还曾一次性发表过他的3篇短篇小说,并邀请评论家为其撰写评论。“她就像我的一位至亲好友,在我的写作之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宋尾说。

  著名作家罗伟章在视频致辞中说,《四川文学》的老主编周克芹先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刊发于《红岩》,“毫无疑问,《红岩》对新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持续的重要贡献。”

  开拓创新

  逐渐成为重庆文化名片

  “《红岩》是老牌的纯文学刊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风格。”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周晓风说。

  她的品格是什么?

  著名作家范小青在视频致辞中说,70岁《红岩》还很年轻,因为她一直在变化、在创新,同时她又始终坚守着,坚守着文学人的理想和信念,坚守着这片精神家园。著名诗人、散文家于坚说,《红岩》是一本安静的杂志,就像文学本身一样,她从不急功近利,“我以在《红岩》发表作品为荣。”

  红岩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欧阳斌介绍,作为重庆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期刊,《红岩》在重庆乃至全国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度辉煌。在新时代,《红岩》杂志不断改版升级,推出了“中国诗集”“国际诗集”“中国文存”“中国叙事”等重要栏目,一大批新锐作家和诗人在《红岩》杂志集聚成长,《红岩》杂志逐渐成为重庆文化名片。

  重庆是诗歌重镇,孕育了一个又一个著名诗人。而包括重庆诗人在内的大批诗人,都对《红岩》对诗歌的推介印象深刻。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诗人朱周斌说,众多诗人和评论者对《红岩》的“中国诗集”和“国际诗集”印象深刻。在某种程度上,她可能是过去十几年里综合文学类刊物中,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给予最大和最恰当关注的刊物。

  任重道远

  培养本土作家是当务之急

  70岁《红岩》,要百尺竿头思更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为重庆文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在这个火热的时代,《红岩》将始终坚守“善待读者、善待作家、善待文学”的情怀,进一步提升影响、发挥功能、彰显魅力,使之成为文学期刊中闪亮的品牌。

  “一份文学刊物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一座城市以拥有一份具有高品位的文学刊物为荣,比如说重庆的《红岩》、海南的《天涯》、广州的《花城》、贵州的《山花》。”近年来佳作频出的重庆青年作家李燕燕说,期待《红岩》对本土作家给予更多关注,提供更多展示优秀作品的机会和平台,进一步推动重庆文学发展。

  “《红岩》诞生之日起就是红岩精神的捍卫者、传播者,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黄济人表示,《红岩》任重道远,“她一直坚持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我觉得她面向全国做得好,立足重庆还可以做得更多,当前,培养本土作家是《红岩》当务之急,《红岩》要更好珍惜这片‘土地’,让更多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0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