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9日电(陶玉莲)9日上午,重庆市举行第六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322人获“重庆市劳动模范” 称号,175人获“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他们坚持着内心的价值追求,践行着自己的职业初心。9日下午,5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在见面会上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
图为李鸿在车间工作中。新华网发
磨刀“磨”出的机械技能大师
1987年,高中毕业的李鸿以学徒身份进入四川仪表九厂(现为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当车工,第一件工作就是磨刀。正是这份看似无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却给他带来了很多欢乐,从小喜欢琢磨小东西的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向老技师及技术人员学习,认真总结他们工作经验并专心做笔记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时间,李鸿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
李鸿工作负责,学习、动手能力突出,在公司产品的一次转型升级中,被调动至系统装配岗位。在工作中他发现一个核心部件,需要两个人一起配合装配,效率低、工作慢,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制作一个装置改变现状。李鸿利用业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翻阅厚厚的技术资料,起初,面对错综复杂的原理图,他心里发怵,但庖丁解牛的逐条消化后,再反复观察部件的原理和特性,认真总结,最终试制出流量计流量检测部件调试装置,实现了个人单独完成工作的目标,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为公司节约了成本。
经过不断的努力,李鸿现任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系统制造部班组长、高级技师。公司每年要接待上百名大中院校学生来此假期实习,还有国、内外的近50名用户前来培训。担当老师的李鸿,每次培训前都认真准备,拟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从产品的零部件构造、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日常的维护与保养等着手,一一为大家耐心讲解,使他们熟悉川仪产品。2018年,重庆市委组织部命名其工作室为“李鸿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他所担纲的分析仪仪表装配工种被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近年来,李鸿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制造了“膜式过滤器报警输出检测仪、流量报警输出检测仪、成品信号输出测量仪”等检测设备,该设备的成功研发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有效的检测出成套产品在校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提升了系统的一次交检合格率,为设备在现场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每年可节约人力成本近40万元。
图为李育明驾驶出租车准备出发。新华网发
驾驶城市“流动名片”的出租车司机
“您好!”“您去哪里?”“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在重庆万州,凡是乘坐李育明出租车的乘客,总会听到如此暖心的问候和善意的提醒。
李育明是一名出租汽车驾驶员,让自己的出租车成为城市最亮眼的“流动名片”,是他的工作准则。“我热爱出租车这个行业。”李育明从不避讳在众人面前表达对于出租车行业的热爱,这是他最朴实的初心。16年的驾驶工作中,他先后拾捡到的现金、物品价值高达十几万元,无一例外全部返还给了乘客。他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钱物,坚决不要。
2012年天子公司成立雷锋车队,李育明被推举成为队长。在过去9年间,他每年都会带领车队的队员们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爱心车队9年来,累计免费搭乘老弱病残乘客以及65岁以上老人2160余人次,免费接送高考学生达7200余人,节假日走访慰问社区退伍军人和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1000余人。
作为一名老驾驶员,无违章、无事故、无投诉是李育明对自己从业的基本要求。特别在是安全方面,他始终坚持把“安全高于一切”作为行车的最高标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多年来,他勤于刻苦钻研驾驶技术,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努力提高车辆驾驶技能本领,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安全行车150余万公里,从未发生任何大小安全事故。他说“出租车是个服务行业,每天载着不同的乘客,安全行车既是对乘客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作为出租车司机,能把车开走是非常容易的事,但要真正地把车开好,做到“车行万里路,时时保平安”,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这不仅需要驾驶员具备娴熟的驾驶技术,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较强的责任心。在16年多的行车中,李育明始终牢记“安全重于泰山”,在每次出车前都会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车辆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不开“带病车”;坚持规律生活,保证足够睡眠,不开“疲劳车”;保持乐观心态,做到心情愉悦,不开“赌气车”;坚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做到礼让驾驶,不开“英雄车、斗气车”。
图为马建辉与队友们在长江救援。新华网发
坚守一线23年的水域救援“活地图”
潜水、激流救援、绳索救援、绞锚链、系钢缆、开战船“多项全能”,还熟记长江、嘉陵江航道上的2000多个地名和礁石位置,可谓名副其实的两江水域“活地图”。从1998年12月起,现任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太平门站站长助理的马建辉就与水域救援工作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刚入队时,趸船是60年代建造的,40多名队员一起在趸船上工作生活,十分拥挤;夏天高温炙烤,冬天江风凛冽;嘉陵江河道窄,水流急、暗礁多,长江回水多、漩涡大,水情复杂。为了尽快适应趸船的生活,马建辉每天6时起床跑5公里,上午在码头跑梯坎,下午做俯卧撑、下蹲。一天训练下来,汗水能浸透衣服,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救援做准备。
2010年7月,马建辉在重庆市黔江区对学员进行冲锋舟驾驶培训,邻近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新田乡突发暴雨,山区多名群众被困。得知这一情况后,马建辉立即请战。洪水将多间房屋、多条公路淹没,被困群众分散在一个个山头。来到救援现场,马建辉一刻不敢停歇,紧急安全转移50多名被困群众。第二天凌晨1时,救援现场忽然雷雨交加,山上还有27名救援队友被困。马建辉驾驶单机冲锋舟在洪水中前行,螺旋桨好几次被杂物缠住、被回水卷走,马建辉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将险情一一化解。他不断与洪水搏斗,在雨夜里往返2次,把27名队友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2020年8月,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很多群众被困在家中,长滨路一带变压器很多,当时电还没有断,贸然救援,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电。马建辉率先驾驶冲锋舟载上供电部门人员及时断电,为队友们救援群众开辟出安全通道。随后,他带领党员突击队成员连续奋战50多小时,转移被困群众300余人,并在在灾后清淤清漂工作中,累计清除淤泥40余立方,清理垃圾10余吨,帮助了沿江居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水域救援就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中搭救遇到危险的人,越是危险的地方,越需要我们挺身而出。”马建辉说。
图为秦亚敏在抗“疫”一线工作中。新华网发
战“疫”一线的白衣女战士
“非典”爆发时,她奋战在一线;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她依旧在一线。在护理工作第一线,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心血管内科护士长秦亚敏已工作了25个春秋。
2020年2月2日,44岁的秦亚敏得知医院驰援湖北的出征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时,主动向医院领导请缨到战“疫”一线去。此时,她的孩子即将高考,丈夫同样战斗在抗“疫”一线,父母也于几个月前做了手术,但她仍毅然加入了支援湖北医疗队。
秦亚敏所在的医疗队被分配到孝感中心医院,她担任重症隔离病区护理组副组长,负责重症病人护理、感染区通道消毒、保洁员培训等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整天都是汗流浃背,口罩和护目镜压得脸颊、鼻梁又紧又疼,只能忍着。为了节约一套防护服,大家都吃得很少、喝得很少,从早到晚几乎不喝一口水。在病区,她事事为先,带给病患亲人般的照顾;对同事也是关怀备至,不仅严格监督同事穿戴防护服,还为他们加油打气。她总是抢着干脏活累活,主动分担同事的工作,尽可能地减轻同事的压力。
无论在哪里,秦亚敏始终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成为群众身边的榜样。
图为周徐正在讲解设备。新华网发
参与建设开通重庆第一个5G基站的“创新机器”
“15毫秒以下低时延”“4G/5G/Wifi泛在融合”“开放式架构平台化创新”,2020年,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网络优化中心无线高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周徐开发出了一款“5G工业互联网利器——miniMEC迷你边缘计算”产品,被誉为“价廉物美的5G专网解决方案”。
提起周徐,同事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技术大拿,创新机器”,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周徐每年都能创造多项技术创新成果,2019、2020年连续获得中国移动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近三年连续囊括重庆移动科技进步一等奖、QC一等奖。
2016年起,周徐作为中国移动集团技术咨询委员会无线领域专家组成员,开始参与制定并完善5G领域相关技术标准,有力推动社会的数智化演进。2018年以来,周徐参与建设开通重庆第一个5G基站和重庆第一个5G连续覆盖区,参与完成重庆移动5G网络规划设计、4/5G分层频率方案、NSA/SA融合组网策略,在智博会上,还用5G应用展示向广大人民群众描绘智慧未来。
2019年,周徐制定MEC专网方案,为西南医院解决了5G教育专网问题。开发“5GMassiveMIMO天线自动优化工具”,用GBDT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场景特征匹配,用MR和RANK统计进行回测迭代,在大幅节省人工操作的同时,提升5G覆盖效益和上网速率,并能动态调整波束方向覆盖空中无人机,为无人机投入更多应用场景提供保障。该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局100万经费支持和中国移动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非常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融入轰轰烈烈的数智化历史洪流,做出一些有价值,能够被社会需求的产品,接下来,我将再接再厉,继续创新!”周徐说。